斗争的结果或是两方同归于尽,或是一方压倒另一方,或是双方和解而两利。
老子在变动当中求其常,而庄子则认为这不可能。故曰,彼出于是,是亦因彼。
所以,这第一次对话的重点,就是不可以此自多,不要盲目地觉得自己了不起,要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。河伯还好,起初还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,以自我为中心,可是最终,他并没有排斥别人。庄子曰:儵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这就是解衣盘礴典故的由来。只有心无旁骛,才有可能到达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而庄子启发我们,假如你跟朋友之间有冲突,不妨尽量收一下自己的情绪,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。然而,当河伯顺流而东行,至于北海,东面而视,不见水端,他改变了自己欣然自喜的面容,转而望洋兴叹:如果不是见到大海,我就见笑于大方之家了。6帝与谛同义,意为能洞悉天地万物的真谛,是统治天下的君王称号。
明此以北面,舜之为臣也。五帝 五帝之时似日中,声明文物正融融。仲尼叹曰:‘耕、渔与陶,非舜官也,而舜往为之者,所以救败也。黎民于变时雍(《尚书·尧典》),于是成就了盛德大业。
佛教理论穷极深奥之理,探及精微之处,但因抛弃了儒家伦常,所以不能入尧舜之道。把中道看成是尧、舜、禹圣圣相传的心法。
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赵岐注云:孝悌而已,人所能也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载万章问曰:舜往于田,号泣于旻天,何为其号泣也?孟子曰:怨慕也。二程所建构的道统谱系为:尧、舜→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→孔子→(曾子、子思)→孟子→程子。尧舜之道,以天下为公,毫无自私自利之心,把天下不是传给儿子,而是传给贤能之人,尧知子丹朱之不肖,不足授天下,于是乃权授舜。
又: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?我岂若处畎亩之中,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?赵岐注:岂若居畎亩之中而无忧哉,乐我尧舜仁义之道。孔颖达疏曰:‘天下为公,谓天子位也。道之不行也,执之者拘之也。尧舜之王,利天下而弗利也。
舜知不可辟,乃即天子之位,以禹为相,因尧之辅佐,继其统业,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。他说:一者道也,能一者心也,心与道应,尧舜所以圣也。
钦、明、文、思四德,允、恭、克、让四行,既有道德,又能躬行实践,德行合一,即后来的知行合一。其五帝之时,黎庶已薄,故设象刑以示其耻,当世之人,顺而从之,疾之而机矣,故曰五帝画象世顺机也,画犹设也。
(《尚书·舜典》)他选贤任能,任命禹为司空,主持治理洪水、平定水土。乡愿没有是非观念,同流合污,看似忠信廉洁,浪得虚名,是贼害道德之人,不可入尧舜之道。尧效仿上世之功,具备了钦、明、文、思四德,又能躬行允、恭、克、让四行,圣德美名传遍四方,大德恩泽遍及上下,使天下太平,万物安宁。以力率民者,民亦以力归之,故尚争。以其天下平治,由仁政之施也。蔡沈《书经集传序》进一步说:精一执中,尧、舜、禹相授之心法也。
夫子愀然变容,曰:嘻。.......然中无一定之界域,故无时无地,仍不能免于偏执。
舜有子九人,不与其子而授禹,至公也。故孔子曰:‘如有王者,必世而后仁,此之谓也。
他撰《圣传论》十篇,概括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、颜、曾、思、孟圣圣相传之道。惟其所执,恒不取其趋于极端耳。
18朱熹把《大学》看成是入尧舜之道的基础,或问:《大学》之书,即是圣人做天下根本?曰:此譬如人起屋,是画一个大地盘在这里。以为非此不足以立国,故制为累世不易之通称。《易》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9王夫之:《尚书引义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76年,第6,11页。
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,通其变,使民不倦。爱亲忘贤,仁而未义也。
尔舜,天之历数在尔躬,允执其中。10韩愈:《原道》,《韩愈全集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7年,第22页。
12朱熹:《李公常语上》,《朱子全书》第24册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;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10年,第3525页。为公,谓揖让而授圣德,不私传子孙,即废朱均而用舜禹是也。
…… 三皇同性而异化,五帝同情而异教,三王同形而异劝,五伯同体而异率。舜,《说文解字》:?(舜本字),艸也。孟子以捍卫和承继先王之道为己任,勾画出一个自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王、孔子相传的圣人之道授受统绪: 由尧、舜至于汤,五百有余岁。8许慎撰,段玉裁注:《说文解字注》,第234页。
舜的无为而治与道家顺天道之自然、无所作为不同,而是己有盛德,以德化民,同时,能够选贤任能,君无为而臣下有为。非圣人之尽性,其孰能之?孟子认为,舜虽已贵为天子,得到了人人都愿得到的东西,如天下士人归附、女色、财富、地位,但他并不高兴,他内心的忧愁是,还没有得到父母的欢心,年五十仍思慕父母。
15《汉书·地理志》云:孔子闵王道将废,乃修六经,以述唐虞三代之道。子服桀之服,诵桀之言,行桀之行,是桀而已矣。
其《怪说》(中)则说:周公、孔子、孟轲、扬雄、文中子、吏部(韩愈)之道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之道也。水由地中行,江、淮、河、汉是也。